6163am银河线路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中国工程标准国际化的三个关键

    

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亚吉铁路开通运营,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开工建设,汉班托塔港二期竣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恢复运营,中老铁路和中巴经济走廊项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在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5年中,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影响是深远的。

下一步,如何推动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走深走实、走远走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非常关键。”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事业部党委副书记史宇光认为,标准为互联互通提供重要的机制保障,中国工程标准国际化是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标准的属地化、实现标准互认、为当地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关键。

关键一:属地化

当前,中国承包商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东风走出去,成绩斐然是不争的事实。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9月,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16份,新签合同额732.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7.4%;完成营业额584.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3.7%。

在如此抢眼的成绩面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就变得越来越紧迫。

史宇光认为,标准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完成工程建设的通用语言,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实现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重要性毋庸置疑。标准同时也是一种隐性技术壁垒。

目前,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资本、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享有先发优势,尤其长期的殖民统治、文化影响,让一些国家对他们的标准产生了依赖。再加上,中国在施工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同,使得中国工程标准没有被广泛接受,中国工程标准想要真正走出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对外的援助计划,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的规则,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标准在走出去问题上属于绝对的后来者,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吸收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以多种合作形式,吸收各种标准的共同参与。进程更加开放包容,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史宇光特别强调采用标准的开放性和适用性。他说,国外企业打开中国市场时,首先也会结合中国的习惯、文化、法律、规范等定制中国式的产品标准、技术体系。

同样,中国走出去也要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遵循这样的逻辑,将中国的文化与所在国的文化进行融合和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多元文化,进行人员属地化、制度属地化、文化属地化、标准属地化,以属地化的模式融入当地市场和文化,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赢得当地人的尊重和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标准层面,中国工程标准想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具备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语言、名词术语、检测方法、认证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这同样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习惯、法律和制度,形成最适用于当地的标准。

关键二:标准互认

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遭遇重大损失,很大程度在于信息不对称,不了解、不熟悉当地市场对于相关产品质量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减少和消除技术壁垒,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标准不一定比欧美和日本差,我们现行标准很多也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长处,甚至等同采用。”史宇光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市场,中国建设领域创造的世界奇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中国工程标准具备很多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就是一片坦途。由于中国的施工体制、规范应用与国外不尽相同,再加上最新的基础性标准外文版本出版不及时、缺少统一出版的外文版本,导致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项目当地缺乏依据,导致部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为采用标准问题蒙受损失。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标准是经济贸易往来与产业合作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规则。史宇光说:“必须加强国家层面对标准的互认,这是关键。”他认为,国际化标准必须要有国际化特征,要真正体现“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

因此,要注重推进标准互认,加强标准信息交换,提高国家标准一致化水平,同时聚焦沿线国家共同的发展关切,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沿线国家和地区标准化专家交流及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公信力。“只有在合作的框架里实现标准互认,才能化壁垒为通道。”史宇光说。

关键三:创造价值

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使命和责任,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史宇光一再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除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更要注重为当地的发展创造更深远的价值。一方面要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成就是共享经济,让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在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帮助当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多方共赢;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身实力的建设,参与更高层次的合作竞争,除了参与施工建设,更多地要提高在咨询、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参与度,不断刷新中国建造的品牌力和美誉度。

史宇光表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企业要积极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水平。但是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化方面的双多边务实合作,需要从各个层面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通过我国标准的海外推广应用和认可,更好地支撑我国产业、产品、技术、工程和服务“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工程标准的海外推广需要持续努力。全球并没有硬性要求一定要用某一种标准,标准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最适用的,能够为当地创造价值的才是最好的标准。”史宇光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