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3am银河线路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改革先锋国企人⑥】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陈日新

    

编者按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报告杂志、国资小新推出“改革先锋国企人”系列报道,以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六篇《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陈日新》。

 

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陈日新

 

他受命于改革开放之初,带领首批创业者来到平朔,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开启了伟大壮举。

他以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精神,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经验和设备,使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个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只用了当时我国建设矿山周期的1/4时间,创造了“三高一快”的平朔模式,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他积极探索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模式,为我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合作创办企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安太堡煤矿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

他,就是中煤平朔集团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日新。

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创造者陈日新

受命于改革开放之初

1981年11月,在大同矿务局奋战了大半辈子、已经被任命为山西省煤管局副局长的陈日新,毅然挑起了组建“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的重担。从1982年1月任筹备处主任到1992年底离任的整整10年,对陈日新来说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拼搏。

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为新事物,在前期建设过程中,经受了来自体制上、思想上、管理上以及文化上的各方面挑战。

工程还没有正式动工,国内就已经议论纷纷,说中国又出了李鸿章,要把资源卖给外国人;说平朔大胆胡闹,要把生活区围墙筑成“城墙”,各种声音交杂于耳。陈日新不负党的重托,顶着压力,以坚定的信念、无谓的勇气和创新的思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面对这样一项巨大的建设工程,他做出了“两大块、六条线、五同步”的战略决策,提出“全面起步,总体推进”八字方针,力求总体最佳速度。把工业区和生活区划做两大块,分铁路、公路、水路、电路、通讯网路、征地拆迁和汉墓发掘六条战线,与外方谈判、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开始进行现场准备;在工业区建设的同时开始生活区建设;矿山建设和铁路建设同时进行;配套工程同主体工程一起完成;在企业建设的同时完成党、政、工、团组织的建设。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陈日新亲自抓招标。他凭借丰富经验,选择了一些专业对口、定额合理、技术装备精良的设计、施工单位。例如把铁路工程包给铁道部的一家设计院和一个工程局,把公路工程包给山西省公路局和雁北公路总段,征地拆迁作为5%股份由地方政策一揽大包干,生活区的设计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山西省第2建设公司承担建设……这一项措施,把十几个单位和上万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极大地简化了办事手续。施工队一边拿设计图纸,一边施工,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平朔矿区生产建设现场

开弓没有回头箭

对建设平朔安太堡露天矿,陈日新的信念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从1982年6月开始做前期准备工作到1985年6月,整整3年,由于合作合同签不了字,项目批不下来,一直不能贷款,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那段日子也是陈日新面对的最大挑战。

那一年,国家拨付的几千万元就快花光了,几十个设计施工单位和25000人的建设大军已经进入矿区。公司几位领导三番五次到银行请求贷款,款没贷到,却传出了“平朔平朔,就凭嘴说”的顺口溜。国际市场上煤价大幅度下跌,谈判桌上传来的消息说对方要打退堂鼓。全线人心浮动,舆论四起,似乎工程将要下马。陈日新坚定地和战友们说,“平朔项目不会下马,因为党的开放政策不会改变,外国人真的不干,我们自己干,也非干成不可!”

为了项目贷款的事,他在北京一住就是一个月,50多岁的年纪,不辞劳苦天天往返于煤炭部、计委和经贸委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日新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下,国家计委分两次批给平朔项目5000万元。阳光驱散了阴影,平朔工程又日新月异地飞速前进了。

胜利的喜悦还未收回,又一大难题迎面倒来,就是引进采矿设备的接运组装问题。面对总数416台(套)、总重量5万多吨,而且都是国内从未接运组装过的超长和超宽设备,陈日新经过反复研究,果断拍板:我们自己干!这不是蛮干,因为有两位同志在原单位参加过22套引进综合采矿设备的接运和组装,有实践经验;还有一批高级焊工,能保证组装质量。结果,接运和组装任务提前完成。146名参与者经过实践锻炼成为这方面的合格人才,还节约了两千万元的费用。

探索合作经营新路子

陈日新深谙治企之道,他规划的机构堪称合作经营的典范。当时许多到平朔参观的企业界人士称赞说:“年产原煤1533万吨,公司总定员4500人,机关干部140人,人均效率30吨,这不仅是平朔的独创,在全国也是首创!”许多新闻记者采访后,把这种“机构小、人员少、效率高”的做法,称之为“平朔模式”。

按照当时国内同等生产规模的井工矿编制,平朔公司的人员编制至少需8万人。但陈日新不走老路,决心要闯出一条机构小、人员少、效率高的新路子。

他简化管理层次,紧缩机构编制,前后三次让干部人事部门和有关人员进行测量定编,按工作量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达到精简、统一、高效。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和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

他加强党的建设,针对合作企业的特殊情况,对公司党委和下属几个公司的党组织负责人,多数由行政干部兼任,并选配专职干部协助工作,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同步推进。

他改革用工制度,从筹建一开始就建立劳务公司和培训中心,加强考试和培训,务求用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来操纵现代设备。他大批采用合同工,中央领导对此还称赞他,认为采用合同工,不仅能让务闲的农民经过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开阔眼界,学到技术,为农村输送了人才,也为企业减轻了许多负担。

他还坚持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对每个进矿职工,都要按程序严格进行培训,不合格不发证,不准上岗工作。上岗后如果干不好,就退回劳务公司再培训、再安排。对于关键岗位上的人员,不惜代价送到国外去培训。大学毕业生也要先到生产第一线去,经过实践锻炼,积累丰富的现场经验,为他们日后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身兼多重重要角色

1987年9月10日,中外合作的安太堡露天煤矿投入生产。平朔安太堡矿的建设成功,对陈日新来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中外合作经营安太堡矿的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陈日新扮演多种角色:在管委会,他是最高领导,领导一班子人坚持“平等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关系,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他是董事长,要扮演中方合作者、谈判者的角色,领导中方职工履行合同义务,维护中方合法权益;在平朔煤炭公司,他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既要扮演“学习班长”和“后勤部长”的角色,领导中方职工学好外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外方职工家属做好生活后勤服务工作,还要扮演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尊重外方的生活习俗,支持他们按合同规定行使职权,同时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腐蚀。


安太堡露天煤矿联管会第二次常会

身兼数职的陈日新舍身忘我、日理万机,恨不得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由于长年的劳累和奔波,他的糖尿病和肾结石越发严重。许多人劝带病奋战几年的陈日新到北京看病。他是一个孝子,在平朔未正式投产前,母亲在家患病,他都未能探望,自己的病情当然更是置之度外。但再强硬的身体也经不住如此超负荷的劳累,陈日新病倒了,手术后,医生从他的肾脏里打出的结石碎块竟装了五小瓶。

正是在以陈日新为领导的平朔创业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体平朔人以矿为家,争分夺秒,同甘共苦,经过“三年准备、两年建设”,用五年时间顺利建成了一座总投资约6.5亿美元、全部采用世界先进采矿设备和洗选工艺、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和一座每小时洗选能力3000吨的现代化洗煤厂,使中外双方的合作取得了成功,受到中外人士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1991年外方撤出合作后,平朔人融中外合作之精华,发扬“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闯过了一次次的危机与难关,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这块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造了无数的辉煌,由一座年产千万吨的露天矿成长为我国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她正以中煤“两商”战略目标为引领,阔步行进在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的征程中。

陈日新,带领老一辈平朔人完成了党与时代的重托,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杰出人物的殊荣,这一切都将深深刻印在祖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丰碑上,诚如中煤平朔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祥生所言:“我们将以陈日新同志为榜样,传承好改革开放基因,弘扬好改革开放精神,走好改革开放之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