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报告杂志、国资小新推出“改革先锋国企人”系列报道,以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三篇《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张黎明》。
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张黎明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王莉
他迎着黎明而来。
张黎明说,他很喜欢“黎明”这个名字,他出生时恰好是黎明,伴随婴儿的一声啼哭,晨光洒入产房,父亲说,就叫黎明吧。
当初,父亲没料到,黎明,这个名字会伴随着海勃湾的日出诞生,最后又落脚到一个真正的滨海城市。父亲也没料到,黎明,这个名字还会伴随着电力服务队,成为天津市电力公司和滨海供电公司的标杆和品牌。
十年前的一个黎明,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电力服务队”诞生在渤海之滨。从此,“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化为浸染黎明晨光的微笑,也成为他心系万家的行动。
张黎明不止一次地说过:“黎明电力服务队,这几个字的分量很重,这面旗帜既然打了出来,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他问心无愧地做到了。
甘做“人梯”的故事
张黎明的工作履历和他这个人一样,特简单,从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没离开塘沽这块土地,没离开过电力抢修一线。
张黎明说,干一线抢修工作,很快乐。
相由心生,这话不假。
记者见到张黎明时,他一身工装,常年风吹日晒的缘故,他皮肤黑红色,眼神清亮,笑起来一脸的憨厚淳朴。张黎明说:“在抢修一线工作,让我很踏实,干起活来挺舒服!”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真诚,没有一丝做作。了解他的人知道,他说的都是心里话,他是真把工作当成了快乐的事。
张黎明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配网抢修工作不分昼夜,需要随时待命,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31年来,张黎明极少不在岗位,即使是除夕之夜、儿子高考、父亲病重……
“我极少关手机,有时夜里听到下雨,就起来穿戴好,或者干脆到班里看看,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大多数的抢修工单都有“张黎明”的名字。
何丽,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拥军里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认识张黎明已有7个年头了。这7年,她跟社区百姓一样,把张黎明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何丽至今对2016年11月20日天津的一场雪记忆深刻。那晚雪太大,积雪影响着供电线路安全,小区忽然停电了。居民给张黎明打电话,得到的还是熟悉的那句:马上到。不到半小时,当张黎明的抢修车赶到小区时,20多户居民不顾风雪焦急地迎在小区门口。
和大家打过招呼后,张黎明和同事们火速排查。发现是一段埋在地下的电缆出现故障。他知道,这种故障不难排除,只要爬到电线杆上将相应刀闸断开进行隔离,小区就能恢复供电。可当他和同事到电杆旁时却犯了难,只见电杆已在风雪中结冰,用于登杆的脚扣固定不住,难以攀爬。
张黎明和同事们紧急商议出了救急办法: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张黎明与其他两名人员作 “人梯”,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托举操作人员用加长至5米的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寒风刺骨,张黎明他们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专注作业……
何丽说:“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风雪中有人为了给老百姓送电甘愿架起‘人梯’,用肩膀托举同事抢修作业。真的太震撼了!这个场景以前只在电视中看到,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时,特别震惊。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我们做了一面锦旗,可当我带着锦旗走进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时,一进门再次震惊了!我发现了满屋子的锦旗,还有很多荣誉证书和奖牌。看到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每一面锦旗、证书和奖牌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另一段甘做“人梯”的故事也深深震撼着张黎明,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深远。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张黎明刚参加工作,身边的许多师傅和同事都有一股子豁出去的拼劲,越是脏活累活越是有人抢着干。有一次,大韩线一条22万伏高压线路一个绝缘子遭雷击,瞬间故障,张黎明随张连运和孟祥芳二位师傅前去带电抢修。他们赶到现场才发现:迎面是一片芦苇水塘,铁塔就在水塘中央,要穿过一片乱泥塘,再攀上几十米高的铁塔才能进行抢修作业。眼前没有路,蹚过泥塘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难题。按照带电作业的操作规程,操作员是不能沾上任何水星儿的。当时正值深秋,寒气袭人,张、孟二位师傅二话不说跳进泥塘,站到水里,肩扛着梯子,甘做人梯,让作业的师傅从上面过去。
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当了多年师傅的张黎明,每每向自己的徒弟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他说:“当年老师傅们为了快速送电、为了他人安全,关键时刻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给我的震撼一直在心中。他们的言传身教告诉我怎样才是履职尽责,怎样才是拼搏奉献。30年来一直鼓舞我、激励我做好工作。”
故障抢修的“活地图”
巡视、抢修、操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张黎明坚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他工余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累计完成故障抢修、倒闸操作等2万余次,从未发生安全事故,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练就了快速处理故障的绝活。
张黎明在巡线途中。
他凭借线路保护动作情况、设备健康状况、故障周围环境“望闻问切”,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的基本性质和位置,为尽快送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被同事们称为故障抢修“活地图”。
谈到岗位责任,张黎明有自己的理解:做好故障抢修,技术要精、地理也要熟。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同时也是北方的第一个自贸区,落户在其中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作为所在班组的负责人,保障区域用电安全、及时排除故障隐患是他的首要任务。
工作之余,张黎明养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随身带着笔记本,沿着不同的电力线路溜达。他的“溜达”也与别人散步不同,他总是时不时地掏出小本,记录所辖线路的沿途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回来后则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出来,并弄清所有配电线路所带的用户及用电性质。慢慢地,他对单位所辖线路的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
也有人问他:“牺牲了那么多个人时间去干工作,值不值?”他总会笑笑回答:“其实没什么,职责所在而已。我在抢修一线干这么多年,应该做到这一点。只要对抢修有帮助,就值。”朴素的他有着自己朴素的想法,只要把活儿干好、干出彩,就是讲诚信、尽本分,这也是他心中所理解的“履职尽责”。
“张黎明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是真正发自内心对工作的热情。”同事张可佳说,张黎明为将经验传授给大家,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总结形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用录音、视频等方式向身边员工传授,将其中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口袋书,指导电力抢修高效开展。
张黎明着力改进抢修工作中的关键“小处”,抓好精益管理的重要“小事”。他发明“黎明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置定位摆放,省去了抢修时翻找工具的时间;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推广实施以“受理、行动、评价、分析”为主要内容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甚至更短。张黎明这种在工作中凡事“较真”、对待工作讲究而不将就的精神,使故障抢修时间更短,抢修工作效率更高。
孜孜不倦的“创新先锋”
张黎明对创新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创新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的成果会让工作充满成功感和获得感。这种成功感、获得感就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停电。”
这是张黎明的想法,也是他创新的原动力。张黎明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行业里响当当的创新先锋。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团队完成的技术革新多达200余项,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张黎明和创新团队成员一起科研攻关。
“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以前,作业人员须爬上电线杆带电更换保险片,正常抢修耗时45分钟左右。而一个变压器出故障,起码会影响150户居民正常用电。停电维修,老百姓只能干等。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张黎明和同事反复试验,终于发明出一种一体式绝缘拉杆。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抢修员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一下子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在张黎明的带领下滨海供电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鹏”“蒲公英”“金种子”等班组创新工作坊8个,创客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逐步发展到如今的157人,获国家专利130多项,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2017年以来,为解决带电作业安全风险,张黎明和同事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研究,成功研发导线上的“钢铁侠”──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2018年,带电作业机器人研发快马加鞭,进入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激光雷达+双目视觉”识别系统正在加快研发,机器人将由单臂操作转变为双臂操作,今年年底以前,机器人将可从事配网带电作业全部工作,实现操作型机器设备向智能化机器人的跨越。该成果将减少工作人员高空作业以及避免高压触电,提升供电可靠性。项目成功入围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张黎明说:“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该有的样子。”
一心为民的“光明使者”
在徒弟眼中张黎明是“专家导师”,在同事眼中张黎明是“抢修活地图”,在客户百姓眼中张黎明是“电保姆”,在困难孤老眼中张黎明是“光明使者”。
除了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工作闲暇,他为这个“头衔”投入更多精力与热情。
工作中的张黎明永远专注、认真。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公益项目,使600多层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2000户居民从中受益。该项目源于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或看望孤寡老人时的观察和思考,这些老旧小区楼道大多光线不好,老年人出行很不方便。张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商量解决方法。终于,他从网上找到一种能声光控制的LED节能灯泡,一年电费仅需1.5元左右。他于是将滨海新区发放给他个人的一万元文明个人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LED灯泡,为社区居民送去光明。
服务队向社会各界公布服务热线电话,张黎明的手机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找服务队解决问题的电话,除责任内用电故障抢修,很多甚至与用电无关。10年来,党员服务队深入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进校园、进医院等志愿服务,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建立帮扶关系,党员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
开展志愿服务,除了自觉自愿,有时更需要“豁得出”的勇气与担当。2015年3月的一天,黎明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老人打来求助电话,说心脏不舒服,喘不上气,她子女联系不上。火速赶到现场的张黎明连忙拨打120叫救护车,可对方说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到达。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看着老人痛苦的表情,张黎明斩钉截铁地做出决定:“大娘这情况不能耽误,咱送大娘去医院!出了事,我担着!”他将老人从3楼背下去,和队员们一道将老人平躺在车椅上,5分钟不到就送到附近的医院,还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老人脱离危险才离开。
当陈雨兰老人的家人来向张黎明和队员们鞠躬致谢时,每个队员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家庭的最高礼遇,更重要的是,它让队员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对老百姓心存大爱,关键时刻“豁”得出去,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称号。
近十年间,张黎明和他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社区、田间地头、校园企业……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20支分队、326名队员用心诠释着“客户所需、党员所及,让党旗飘扬、让百姓满意、让爱心传递”的郑重承诺。
张黎明一年四季身着工装,那是一个产业工人对自己职业的无限热爱。他说,我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电力职工,时时刻刻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黎明,在渤海之滨破晓,一座城市在静谧中染上一抹朝霞。又一天,他们迎着黎明出发。
(图片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