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3am银河线路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改革先锋国企人】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孙家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编者按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报告杂志、国资小新推出“改革先锋国企人”系列报道,以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十三篇《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孙家栋》。

 

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孙家栋

从一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军人,再到留学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中国军官学生,孙家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缘分一步步加深。在回国后的50多年里,他更是为中国的导弹、卫星事业呕心沥血,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颗组网卫星的年度首战,到嫦娥二号卫星的奔月之旅;从通信广播卫星——中星—20A的一飞冲天,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颗组网卫星的密集发射,这位航天泰斗在凉山深处继续书写着他的不老传奇。

他集众多成就于一身: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及发射任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三个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和探月工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

他集众多荣誉于一身: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就是孙家栋院士。

2018年6月,89岁高龄的孙家栋在发射场指导风云二号卫星发射任务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告老’”这一类的问题时,孙家栋院士总是露出他那招牌式的笑容:“只要我这老胳膊老腿儿还能拎得动,就一直干下去!”

围着孙老总前后左右仔仔细细地观摩了一圈,怎么看都是一普通老头儿:一双布鞋,一件夹克,一顶线帽,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甩手走在马路上顶多也就是个“邻家老大爷”,殊不知这老头儿却身怀绝技。

IMG_257

遥望“北斗”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器中,由孙家栋担任负责人的就有34个。

“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一点成绩,说来其实有点偶然。”孙家栋说。

这位航天专家的学习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学过土木、汽车,1951年,他被选送到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专业是飞机设计。

在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七年里,孙家栋各科成绩年年是优秀。1958年3月,年年保持全优的孙家栋,获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那一年,全苏联军队院校毕业的学员中,总共只有13名学生获得了“斯大林奖章”。

1958年4月,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我在苏联学的是飞机设计,当时并没有考虑更大更长远的目标,就想着回来后在空军好好工作。”

但是,孙家栋没能实现造飞机的宏愿。其时,中国正在谋划发展导弹事业,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术人才。孙家栋二话不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一无设备,二无资料。当时发展导弹事业可谓一张白纸,两手空空。自己学的是航空专业,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孙家栋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

那就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孙家栋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搞了9年导弹,并且由导弹总体设计员、总体组长、总体设计室主任一直升任为总体部副主任。其间,中国导弹、核导弹先后研制成功,孙家栋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

1967年7月29日,一个炎热的夏天。孙家栋正在办公室伏案进行导弹设计。一道调令,让孙家栋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孙家栋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且建树颇丰的领域,担当起卫星研制的重任。这一次,孙家栋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再也没有离开过。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爆发之初。风雨飘摇中,孙家栋接过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的担子。此时的孙家栋,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种种难题,更有政治风浪可能带来的危险——因为曾经留学苏联,又因为爷爷是“富农出身”,孙家栋的压力比一般人更大。“东方红一号”研制后期发生的一件事让孙家栋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佩戴毛主席像章蔚然成风。许多单位把研制的卫星仪器也镶上毛主席像章。多了这些像章会使卫星超重,从而降低卫星、火箭的可靠性。但是,要拆下这些像章吧,又怕成为政治问题。孙家栋为此苦恼不已。

1969年10月的一个晚上,孙家栋随同钱学森到人民大会堂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研制情况。要不要提像章的问题?孙家栋很犹豫,他必须对卫星负责,这也是对国家负责。思虑再三,孙家栋决定向周总理直言,像章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周总理指出,不要把政治挂帅庸俗化,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你们看一看,人民大会堂这么严肃的地方,也没有处处挂毛主席像章。回去以后,孙家栋传达了周总理的原话,方才解决这一棘手难题。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太空响彻《东方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得知卫星发射成功的那一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孙家栋顿时感到浑身疲惫无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我国也于2004年启动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在此之前,中国的卫星最远只到过8万公里的太空,而月亮离我们有38万公里。此前我们所有的卫星,都只需要考虑地球和卫星之间的运动关系,而探月需要考虑地球、月亮和卫星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加一个变量,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时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了。他该得的院士、‘两弹一星’奖章都得到了,却仍冒着极大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由衷地赞叹说。对此,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的老伴魏素萍回忆说,搞“嫦娥一号”时,孙家栋经常半夜走到凉台上,仔细地看着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工程技术方案。“有时他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折腾得我也睡不踏实。”

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他是了不起的工程大总师和战略科学家”

系统工程的“总舵手”

耳聪目明鼻子尖,观察问题极其敏锐,哪有问题立马就能发现,而且从来都是直中要害、“一剑锁喉”,尤善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和高度出发,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的战略决策,堪称航天领域的战略家。

对于孙家栋院士能够亲临评审会场和发射现场坐镇指挥,发射试验队的队员们既热切期待又难免有些紧张。

期待的理由因人而异:新队员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航天老专家、老前辈的风采,近距离感受和领悟航天泰斗的科学精神、工作作风;老队员见到孙老总来指导工作,心里就先踏实了一大半。

紧张的原因却不谋而合:除非自己的工作、整个团队的工作做得完美无瑕,否则不管如何“极致遮瑕”,总也逃不过这位老总的“法眼”,被当场揪出现行也是常事;即便手头的星、箭工作已经近乎完美,孙老总的一个提示或是点拨,可能又会让“两总”和技术人员们绞尽脑汁很长一段时间去思考如何在接下来的系统工程中规避风险、延续完美……

至今,拥有“金牌火箭”之称的长三甲火箭发射试验队的“两总”和队员们对之前的一次质量评审会记忆犹新。对于一个质量问题的发生,试验队从发射场的环境因素、设备转运影响等多方面作了详细的原因剖析,并对症下药,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达到质量“归零”。

当大家都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若有所思的孙老总突然发问:“你们有没有针对制造过程进行分析?能不能给出一个数据,保证同类问题不再影响发射?”试验队员们这才恍然大悟,这次的应对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未必“治本”,而只有从产品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入手查找和解决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才是真正做到了质量问题“归零”。

“我这个人就是这么犟心眼!”在孙老总看来,有问题就是有问题,存在隐患就要敢于暴露出来,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质量评审会上、技术讨论桌上,如果不老老实实承认问题、交代不足,他可以跟你争得面红耳赤,不留丝毫情面地驳斥你所有冠冕堂皇的借口或是含糊其辞的搪塞,不管是不是在外人面前暴露了“自己人”的短处。在他眼里,只有是非对错,没有亲疏远近;出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实现“归零”;短时间内无法“归零”处理的,就要拿出一套详细、完备的预案以应对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

IMG_258

北斗发射试验队年轻队员心中的“孙爷爷”

发射现场的“拼命郎”

“精灵”也有不够敏感的时候,不过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技术、工程方面,而是一进入工作状态就没了年月、没了早晚,更将自己的年龄抛诸脑后……

在一次发射中,已经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测试的卫星在发射中心的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现场的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儿——虽然表面上看只是“轻微擦伤”,未曾“伤筋动骨”,但对于航天这一高风险的事业而言,任何细小的差错都可能带来致命的损失。谁也不敢保证这次的轻微碰撞不会对“金贵”的卫星造成任何影响,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一撞到底有没有伤及卫星“神经”,更加不能确定这颗卫星是否还能继续执行此次发射任务。

作为系统工程总师的孙家栋院士,接到紧急报告后,立刻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

看着受了伤的卫星和一旁愧疚自责的试验队员,孙老总并没有一句苛责。了解清楚现场的详细情况后,近80岁的老人只一闪身就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那敏捷的身手,让人很难联想到,他已经是一位近80岁的老人了。就这样,孙老总一直躺在星下的地板上研究了半天。

等到老人家略显吃力地从卫星下面爬出来,一旁的试验队员们才缓过神儿来,赶忙上前搀扶,孙老总则一边摆手,一边轻松地说道:“同意你们的意见,卫星没事儿,能用!”只一句话,短短的几个字,就让厂房里一颗颗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IMG_259

护送“嫦娥”

11011543567212259.jpg

2016年孙家栋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016年孙家栋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为:“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民族需要脊梁,人生需要信仰。孙家栋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爱国奉献的崇高信仰,始终是他人生的坚固基石。当每个人追寻人生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树立爱国奉献的理念是一切的开始。这是孙家栋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Baidu
sogou